9月15日召開的市區易淹易澇積水點綜合整治工作推進會上,對如何破解城市積水難題提出了要求。
一方面,通過系統謀劃、靶向治澇,加快構建“源頭減排、管網排放、蓄排并舉、超標應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,不斷提升防汛排澇信息化、“硬實力”;
一方面,探索“一點一策”整治措施,針對不同積水點的不同問題“對癥下藥”,破解城市積水難題。
易淹易澇積水點治理
事關城市建設發展
和居民生產生活
極端重要又艱巨復雜
跟大徐一起
看徐州如何
推進積水點治理
保障城市安全運行
▼▼▼
鼓樓區孟家溝小區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,由于排水管道年久破損,淤泥堵塞,逢雨必淹。前些年,一樓居民統一把電表改裝到了二樓。
汛期還未過,早一天完工,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能早一天得到更好保障。
鼓樓區農業農村水務局水利工程處在損壞嚴重的海鷗路76米排水溝內新建一個內徑1米的排水管,并建設一座節制閘,同時在煤港路邊溝上游新建內徑2.2米的排水管道,對下游約1.5公里的排水溝進行清淤。
與此同時,位于云龍區和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交界處的彭旅路積水點,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,工人正在不停地忙碌著。
這個積水點周邊有云苑路小學、喬湖農貿市場和保利鑫城等居民小區。然而因道路地勢較低,且未實施雨污分流,受上游高水低壓、下游頂托等影響,雨量較大時彭旅路積水嚴重,對周圍居民交通出行造成很大影響。
為解決彭旅路片區積水問題,有關部門在老房亭河新建了一座強排泵站,設計流量為每秒0.5立方米,高于設計水位時,泵站將自動啟動進行強排。同時結合水環境治理,新建污水管網510米,解決該片區雨污混流問題。
目前彭旅路積水點治理工程已完成60%以上,計劃10月底前完工。
建節制閘、強排泵站、排水管道擴容……市區各個積水點整治中,力爭做到精準治理、對癥下藥。
夾河街、中心商圈的積水問題困擾市民和商戶已久。鼓樓區通過全面梳理,厘清積水點位、積水原因,制定對應舉措,發現河清路和中山北路現有排水管網遠遠滿足不了排水負荷,經對接市水務局,準備啟動中山北路、河清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,新增管徑更大的排水管道,增加排水能力,并在夾河街新建一座強排泵站,遇強降雨時可以把中山北路雨水強排至故黃河。
經過對全區隱患點和積水點進行全面排查,鼓樓區總共發現35處積水點,形成點位清單,確保在2023年汛前全部完成。
根據市區積水點治理計劃,云龍區今年重點治理7處易澇積水點,目前如意湖壩體加固及泵站擴容、蓮花井巷管網疏浚、鐵貨街泵站自動化改造、彭旅路雨水泵站建設、隴海南路和龍潤小區積水點治理工程均已完工;勞動巷管網改造已完成,正在進行路面恢復等施工,9月下旬竣工。
堅持“一點一策”“一片一策”,泉山區制訂了易澇積水點治理工作方案,計劃分3年時間逐步解決各積水點問題,并進行了責任分工。王陵街道地處市中心,經深入細致排查,梳理出夾河街、少華巷、云西小區等易淹易澇隱患點位共9個,這些點位地勢低洼、排水設施老化、地下雨污管網整體防御能力低。結合實際,王陵街道制訂了《王陵街道積水點整治“一點一策”整治方案》。
將排水、管網、泵站等環節有機結合,消除“斷頭管”,打通“內循環”,確保治理實效,我市通過“一點一策”積水點治理,不斷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基礎設施體系,推進內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。
徐州老城區地勢四周高、中間洼,“一城三域”水系復雜,市區大部分區域處在南四湖、故黃河和云龍湖的洪水位之下,部分排水設施建設年代早、標準低,汛期暴雨內澇成為城市的主要災害。再加上這幾年極端天氣增加,市區多次遭受超強臺風、特大暴雨襲擾,每年都會產生新的積水點。
面對這些城市“暗疾”“內傷”,市委書記宋樂偉在市區易淹易澇積水點綜合整治工作推進會上指出,治理易淹易澇積水點是一項系統工程,要區分“輕重緩急”,系統謀劃、靶向治澇,加快構建“源頭減排、管網排放、蓄排并舉、超標應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。
具體工作中要做到“三結合”:
與雨污分流工程有機結合。新建區要按照規劃要求,高標準進行雨水管渠及附屬設施規劃和建設,保證設施排水能力;已建區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、道路建設改造等項目,制訂各片區雨污分流年度滾動實施計劃,有序推動管網提標改造。
與河道環境整治有機結合。大力實施中心城區河道疏浚整治工程,清疏整治河道暗涵,因地制宜恢復歷史原因封蓋、填埋的天然排水溝渠、河道,暢通城市水系,大幅提升河道水環境,利用自然水體與人工調蓄設施的調蓄能力和行泄通道,實現內澇防治標準下的蓄排平衡。
與城市更新行動有機結合。充分結合城市更新、片區開發等同步實施積水點治理,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留白增綠,充分利用園林綠地、坑塘溝渠等,因地制宜、集散結合建設雨水調蓄設施,增加雨水調蓄能力。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抓手,積極推行下凹式綠地、透水鋪裝等雨水源頭減排措施,有效緩解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壓力。通過系統治理,讓我們的城市更加自信從容地迎接風雨的考驗。
《徐州市區積水點治理實施方案》提出,我市將結合國土空間、流域區域防洪和雨污分流等規劃,協同推進市區積水點治理和河道生態環境治理,系統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排澇能力。
根據《徐州市區積水點治理實施方案》,我市將提高智能化監控能力。建設城市積水內澇感知系統,實施泵站、閘門和排水管網監控,擴大積水點監測范圍,實時掌握降雨量、道路積水深度等狀況。2023年實施智能化控制工程,新增積水點監測設備17套,對20座人工操作的區級閘站泵站進行自動化改造。
鼓樓區投入70余萬元對徐運新河、子房河等10處重點閘站實施自動化改造,并納入可視化監管平臺、云視訊會商平臺、“智慧鼓樓”綜合平臺“三大平臺”,以科技手段提升監測預警能力。
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入200萬元購置大型強排泵車、排澇機器人等應急救援設備,抽調骨干力量組建專業化排水防澇應急隊伍。推動監測預警智能化,依托水質監測預警信息化平臺,在全區易淹易澇積水點和閘、站、河道等重點部位新增監控感知設備45套,加大CCTV機器人、全地形機器人對管道的監測頻次,做到早發現、早預警。
系統謀劃布全局
“一點一策”抓細節
徐州將全力以赴
堅決打好市區積水點治理攻堅戰
文字 | 吳云
圖片 | 劉冰
編輯 | 趙子豪